海洋工程

“发表在级别高、名气大的刊物上的文章质量未必高,发表在级别不高、名气不太大的刊物上的文章水平未必低。今天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却广泛存在"以刊论文"的倾向,这当中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、科研管理办法的不规范,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在人才评价标准问题上的简单化和粗放化。”身为哲学学者,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委员一直关注学术界动向。这次,他带来了《警惕“以刊论文”,遏制学术浮躁》的提案。
 
  冯俊强调,核心期刊的遴选是把期刊看作是一种文献载体,根据学科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,采用载文量、引用率等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价,并不具备全面评价期刊或论文学术优劣的功能。“现在大家普遍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文章数量的多少看作项目结项、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,取得更多科研经费的前提条件,看作评职称、晋级别、拼头衔、得奖项的标准。这种倾向的背后已形成了一条可供寻租的利益链,助推了学术浮躁之风的蔓延。”冯俊说。
 
  “核心期刊代替、充当了学术水平的裁判,其评定的作用和应用范围得到始料未及的放大甚至变形。”冯俊对此忧心忡忡。为此,他建议教育部、中科院和中国社科院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、高校、党校和各科研机构,在绩效考核、职称晋升、成果结项和荣誉奖励的评审中,采用代表论著评估的办法,而不是强调刊物等级和论著数量。同时,改革学术评价机制,充分发挥单位学术委员会的作用,建立“代表作”同行评议制度。把最有代表性的一两件作品,作为学者学术水准的主要评定依据。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和传统的量化标准结合使用,因地制宜,最大限度地反映学者的客观水平,使学术从重发表数量和杂志级别回归到重成果质量。
 
在冯俊看来,“以刊论文”的倾向,恶化了学术生态,违背了学术评价规律,侵蚀了学术精神,少数核心期刊“以刊创收”“钱学交易”之风蔓延,学术期刊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。“学术评价机制问题与学者的切身利益相关,影响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,不可不慎!”(本报记者 颜维琦)
 
来源:光明日报

上一篇:英文期刊审稿之痛

下一篇:参考文献的全、准、新